目前分類:影帝選粹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看完了"巴比的祈禱",

讓我覺得一位母親,一個家庭的每個成員,

都是獨一無二的,

那位母親是虔誠的基督教徒,

得知自己的小孩是同性戀之後,

一心的想要用聖經的話語去改變他的性向,

但反到頭來,讓這位男孩無法接納自己而走上絕路,

有時候真的該去反省,

縱然自殺是不對得行為,

但如果用心去看這位男孩的心理,

你會發現很多不同的面相,

晚上我在臉書上發了一個支持同志的影片,

有蠻多人回應的,

其中的一個是我表姐,

他的回應是不好的,而且還把我的家人,全部拉上去連結,

我覺得自己很受傷,原本我覺得他以前的留言是出自關心,

結果他的回應跟舉動讓我受到歧視的意謂,

我直接封鎖刪除他了,

身為一個同志,遇到這樣的事情,

自家人的攻擊,

我覺得好辛苦,

他們都當自己是聖經的詮釋者了,

我覺得這完全都不是上帝的旨意......

zzzz7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完賽德克巴萊彩虹橋,

我覺得雖然自己知道自殺不是解決事情的方法,

但看到這三百個勇士為了族群,

為了他們的家園,

為了彼此之間的尊嚴殺死對他們羞辱的日本人,

我覺得那種信念是很多人要學習的,

士可殺,不可虜的武士精神,

台灣應該找不到了,

只是這是這塊土地給後人的教訓,

我們怎樣都想不透......

zzzz7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完賽德克巴萊太陽旗,

我覺得一個民族意識跟文化被保存是如此的重要,

以前並不知道"圖騰"的意義,

現在終於瞭解,

這部電影要教導的含意,

我們要去思考這塊土地上每個情緒,

每個生命的悸動,更別忘記前人的教訓......

zzzz7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IN GOO SA I ( Gay Short )

這部gay片真的很棒,請賜看......

zzzz7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看看,人類怎樣對待這些動物的......



STO P THE KILLING OF SEALS
停止謀殺海豹!

You can make a statement by
forwarding this mail
to as many people as you can.
你可以藉著轉寄這封信給很多人來表達你的立場

Bring these murderers to the attention
of world leaders.
讓這個世界上的領導人注意到這些謀殺行為。
Thank you...!!!
謝謝

請到下面的網址聯屬^^......

http://animosa-tw.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09.html

zzzz7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媽呀!四川大地震大家都知道吧,
這個消雜某竟然因為中國當局這幾天要默哀使之一切活動停擺,
她呢因為不能上網玩遊戲就用視訊辱罵四川民眾,
你知道嗎,她她她......一定會下地獄的= =,氣死我了......
看得我都快氣出病來了,總之大家看了就知道,就會跟我一樣的想法了= =
P.S:請跟我一起罵死她= =

zzzz7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一、劇情概說:
〈春風化雨1996〉(Mr. Hollands Opus)是描述一位具有天份的音樂家格倫.賀蘭,迫於生計之故,暫時委屈自己到高中教授音樂相關課程;期盼利用教學閒暇的時間,創作一首世人永銘心中的交響樂章。無奈造化弄人,因著妻子懷孕生子,並且生下來兒子柯爾天生聽力受損;因此,繁重的家庭經濟重擔逼使賀 蘭繼續從事教書工作。
  然而,隨著自身教學心態與方法的調整,賀蘭將對音樂的熱愛感染了每位學生,一起彼此分享生命的學習與成長。在三十年的教書生涯中 ,以學生作為跳躍的旋律與音符,譜出了一首個人的生命樂章。
  通常,這類型教育影片的主題不是在舖陳教育過程中師生的互動與學習,而是傳達導演心中所想強調的教育主題,例如〈春風化雨〉的「自主思考」與〈吾愛吾師〉的「接納與愛」。這類型的教師在影片中為學生帶來「靈光一現」的知識啟蒙,便會因個人或學校的緣故而消失蹤影,因 而較少向觀眾呈現他們「百年樹人」的教育生涯。
 這次看的真人真事改編的〈 春風化雨1996〉(Mr. Hollands Opus)、〈早安,杜福小姐〉(Good Morning, Miss Dove)等;到了影片結尾,通常此類型教師都會省思一個問題:自己所做是否值得?對學生是否帶來真正的生命影響?
  在〈春風化雨1996〉的片尾,便是藉由教育當局刪除教育經費與裁撤藝術類教師事件,向賀蘭老師提出了此一生命質問;賀蘭老師對前來安慰的老友兼同事比爾憤怒地說道:
「比爾,我不是退休,而是被遺棄。說來好笑!當初,我是被迫來教書;現 在,卻是一心一意地想教書;它已成為我生活工作的重心,三十年來毫不間斷。本以為世界會因你而不同,以為別人會在乎;誰知黎明醒來,才發現自己錯了, 被犧牲掉。我真應該仰天長笑!」
當比爾體諒且安慰地拍著老友的肩膀,道聲保重離去時,留下賀蘭老師一人,在任教三十年的音樂教室裡收拾個人私物,我的腦海裡不斷地浮現賀蘭老師教書生涯中的許多「第一次」場景:
第一次痛苦的上班——七點半前就得起床。
第一次拘謹的上課——照本宣科地講論音樂的定義。
第一次天真的談天——以為教書有空閒的時間作曲。
第一次憤怒的生氣——學生的成績一蹋糊塗。
第一次羞辱的責怪——自己是個故障的羅盤針。
第一次不滿的抱怨——學生個個是塊朽木。
第一次愉悅的上課——學生爭相發問。
第一次懷疑的指正——從古典到現代搖滾樂都可以教,只要學生喜歡音樂就好。
第一次挑戰的質疑——只有爛老師,沒有爛學生。
第一次體貼的讚賞——自己是個好羅盤針。
第一次復燃的雄心——創作羅薇娜之歌。
  悲喜交織了賀蘭老師三十年的教書生涯,最後由葛楚州長代表受教學生表達他們心中對老師的感謝:
「賀蘭老師對我一生影響深遠,更影響了許多人的一生。賀蘭老師或許自以為一生有大半歲月都虛擲了;他一直在創作交響樂曲,看似可能迅速成名或者致 富,甚至名利雙收。可是,賀老師並不富有,也不出名;小鎮以外知道他的人並 不多。他可能因此認為自己失敗了;那麼,他就錯了;他的成就遠超乎名和利。環顧四週,沒有一個人不受你的影響,正因為有你,我們才茁壯成為優秀的人才 。賀老師,我們是您的交響樂章;我們就是你作品中跳躍的旋律和音符,我們是 你的生命樂章。」
  賀蘭老師欣喜地舉起指揮捧,指揮歷經三十年陶塑而成的「美國交響樂團」 ,演奏彼此悲喜雜陳的生命樂章。教書原本不是賀蘭老師要走的人生道路,卻成 為他一生所付出的道路。
  他一生中影響並改變許多學生的生命;然而,最大的生命改變是他自己。教書成為他第二次的生命學習,並且榮譽地畢業。

本劇榮獲:
1996奧斯卡一項大獎提名<最佳男主角>
1996金球獎二項大獎提名<戲劇類最佳男主角、劇本>
二、卡司陣容及相關展覽:
導演:史蒂芬哈瑞克 Stephen Herek
編劇:Patrick Sheane Duncan  ............(written by)
演員:
Richard Dreyfuss ............Glenn Holland
Glenne Headly  .................Iris Holland
Jay Thomas  .....................Bill Meister
Olympia Dukakis  ..........Principal Jacobs
William H. Macy ......Vice Principal Wolters
Alicia Witt  ..................Gertrude Lang
Terrence Dashon Howard  .......Louis Russ
Damon Whitaker  .................Bobby Tidd
Jean Louisa Kelly  ..........Rowena Morgan
Alexandra Boyd  .............Sarah Olmstead
Nicholas John Renner ..Cole at 6 Years Old
Joseph Anderson  ......Cole at 15 Years Old
Anthony Natale (II) ...Cole at 28 Years Old
Joanna Gleason  .............Adult Gertrude Beth Maitland  ........Deaf School Principal

影片年份:1995
片長:142分
出品:Hollywood Pictures
男主角Richard Dreyfuss 李察德瑞佛斯的作品:

出生地:United States 美國紐約
生 日:10-29

神鬼奇謀 Cletis Tout (2001)
老教父再顯神威 The Crew (2000)
黑幫風雲 Lansky: A True Story (1999)
我們一家都是野蠻人 Krippendorf's Tribe (1998)
夜襲曼哈頓 Night Falls On Manhattan (1997)
飛天巨桃歷險記 James ang Giant Peach (1996)
Mad Dog Time (1996)
白宮夜未眠 The American President (1995)
春風化雨1996 Mr. Holland'S Opus (1995)
我的天才家庭 Lost in Yonkers (1993)
浪漫一生又何妨 Once Around (1991)
來自邊緣的名信片 Postcards from the Edge (1990)
直到永遠 Always (1990)
我要求審判 Nuts (1989)
冒牌君主 Moon Over Parador (1988)
錫人 Tin Men (1987)
緊急盯梢令 Stakeout (1987)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再見女郎 The Goodbye Girl (1977)
大白鯊 Jaws (1975)


三、心得訴說:
賀蘭,一位年輕的音樂家迫於現實生活的經濟壓力,無奈的選擇了到學校當老師,就在這種窮途末路下走進了約翰甘乃迪高中的音樂教室,把教書工作當作暫時性的「職業」。才華洋溢的他,根本沒想過把教書工作當作是生命中的一回事,他有崇遠的志向,就是要創作一曲不朽的樂章,對賀蘭而言,這才是音樂家需要去完成的大「事業」。剛拿起教鞭、唸起教科書時候的賀蘭,曾經一度無法忍受學生對音樂的愚昧,及學校當局的嘲諷,而打算放棄這份差事。恰巧這時妻子懷孕了,為了家庭的生計及孩子的費用,他只能勉強的繼續做他老大不願意做的「老師」,加上妻子適時鼓勵他可以利用教學閒暇的時候,從事所熱愛的音樂創作,總算才說服他肯踏實的接下這份為人師的神聖工作。
記得聽一位學長這樣說過,「當你會努力且繼續的去做一件事時,不外乎有兩個動機,一是本著興趣,另外一個是做這件事時,讓你從中獲得成就感。」我想一開始接觸教育的賀蘭完全失敗了,然而他也都做到了。教師的職位,以非昔日賺錢養家的工具,而是三十年後仍不忍割捨的情與愛;學生的反應與日後的發展,不但印證了賀蘭的努力與付出,同時也是交織生命中成就的經緯線。難怪,當他被迫離開學校的前一刻,還跟體育老師比爾說道:「我不是要退休,而是被遺棄。說來好笑!當初我是被迫來教書,現在,卻是一心一意的想教書;它已經成為我生活重心,三十年來毫不間斷。…」實在有太多的理由讓賀蘭不得不感念教書的樂趣,及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滋味了。


相對於賀蘭的處境,我覺得我們大學生幸福太多了,不但不用迫於現實的壓力而選擇教師工作,還可以透過介紹人(教育學程)先與教師工作談場親密的戀愛,從中去體驗一切的酸甜苦辣。然而,應該也是會有很多辛酸,目前是無法感受到的吧。許多時候,繁忙的工作壓力,會使人忘記家庭的調劑,遺失朋友間互相依賴的溫馨感覺。尤其在名利權位充斥的社會,很多誘因皆會腐蝕人與人的關係,無論是夫妻、情侶、朋友或工作夥伴,也許都可能遭遇到一些危機。可怕的是這種破壞常是一點一滴的滲透我們的靈魂,一點感覺也沒有。就像賀蘭一樣,當音樂、學生、學校、教師成為生活全部的時候,家庭對他好像失去了價值,要不是搖滾歌手約翰藍儂猝逝,如果賀蘭沒有與柯爾激烈地爭吵,也不會驚覺多年來對兒子的忽視。誠難可貴,賀蘭能夠立即為兒子,還有其他聽力受損者舉辦一場音樂會,在偌大的體育館中,架起電子燈光顯示和擴大器的組合平面,讓所有聽障者和柯爾感受音樂的震撼,同時和平地拯救了他們父子倆的感情,使彼此之間不再有距離。

比之於賀蘭,很多為人師的表現,確實上是有段亟需努力的空間。像拿考試、測驗逼迫自己的學生強行補習者;像填鴨式照本宣讀教材,要學生猛背正確答案者;更劣者,惡性體罰學生或施行性侵害者,這樣不當的教育態度與方式,不管對受教學生的心理或生理層面,以致於對教育本身而言,都是一大傷害。當然,我們極度不願意自己是這種為人唾棄的對象,所以不得不時時警惕自己、反省自己,是否已變成戕害社會的根源製造者,或者有沒有在無意間扼殺社會中正在成長的幼苗。我想,每一位擔任教職的人員或是明日之師,若能彼此勉勵,常去思考個人言行對學生的影響,重視身體力行,做榜樣給學生看,定能使學生如沐春風、如沐時雨,做個言行合一、頂天立地有用的人。

四、思考中的迴響:
◎其思考之首部曲:
思考:
學音樂的人真的都是愛樂者嗎,曾經為了一首音樂而感動嗎?
啟發:
劇中的賀蘭在有一次的音樂欣賞課中提到貝多芬的交響曲。他道:「貝多芬耳朵全聾了,但是他依然寫出多麼撼動人心的音符,在貝氏內心曾有那麼多掙扎……」他說著說著就留下淚來了,雖然賀蘭的兒子也是耳聾,但是他因為貝多芬的動人樂章在耳邊循環,讓他不禁讚嘆,又使他因此為了他的兒子難過了起來。
因為要排演蓋希文的音樂劇,花了很多時間,又為了要讓演出者在蓋氏音樂中活出來,而讓學生從中篩選,其中的一位女主角在劇中因為音樂的啟發而讓她對賀蘭存在著不明的氣味,就因為音樂撼動人心使得改變現狀。
有好幾次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而被感動了,不僅是旋律的好聽,最重要的是作曲家的精神讓你從中感受到他的思緒在流動,形成了磅礡的氣勢。就因為如此,我好幾次的感動流淚。
學音樂的都是愛樂者嗎?不盡然,現在很多學音樂的人都只是【學習】音樂,並非【愛】音樂,這讓我想到我考大學過程中的心酸,我愛音樂,但是想要讀取大學的機會渺茫,那些不是很喜歡音樂的人就靠【學科成績】好而進入就讀,是多麼輕而易舉呀!
◎其思考之二部曲:
思考:
老師是否要在生活中去經歷一切?
啟發:
賀蘭在他的生活中,過著一些屬於音樂的生活,也過著屬於人生思考的前景。或許,他不喜歡教學,但是就是在接觸以及經歷歷練的際遇之下,就慢慢愛上教學,不放棄的一直前行,這種事情何人可貴。那麼,現在的社會中有如此的老師嗎?在修學程的預備學生,他有這樣的觀念嗎?
現代人文思想中,【錢】往往是排第一的,拿到一個【鐵飯碗】才是目標,但是你(妳)忘了嗎?教學,不完全代表一個職業,他是一種【另類的學習意識】,學生要的是什麼?是分數嗎?學到東西嗎?我想,大部分的老師跟學生真的必需要去思考一個模式,這就像兩個圓圈圈一樣,外圍是老師,內圈是學生,而這些少部分的學生有一天要從外圍的老師手下面鑽出去,而變成外圍的老師,而這外圈如果破掉了(老師以及學生觀念偏差,自私等等),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老師的責任往往都很大,這就是觀念上的問題了,想想看,你要去經歷什麼讓自己的境界被擴大出來,還是你要變成象牙塔裡的人?或是害人的壞人?
◎其思考之最終曲:
思考:
要當老師的人快要擠破頭,你是否真的想當老師,還是為了要那【鐵飯碗】?
啟發:
現代人的價值觀偏差,今天每件事都會提到【錢】,為了工作,不時犧牲自己的前途,值得嗎?
想當老師的請切記,你今天所作的事情是否對一切有貢獻,賀蘭在他的學院中貢獻很多,在現今撼動了多少人,雖然類似這位老師的人存在,但是要說大部分都如此,我覺得是不可能。以前我曾經看過一個修學程即將變成老師的同學,他本身很不喜歡小孩子,又很討厭國、高中生,這樣的人適合在教界發展嗎?有何意義存在?我實在很想跟他說,你別修了,白白的浪費這幾年的時間,換來的就是如此嗎?這樣你不是會讓學生誤入歧途嗎?教育心理學把你教成如此一般,不必去做這份你討厭的職業出公家飯吧!
國家常常把納稅人的辛苦錢送進公家機關的工務人員腰包,他們有貢獻嗎?擲得我們去懷念的嗎?他們大部分只想推託一切責任,做白工最要緊,今天做了兩件事就算大事了,就可以把者些比米蟲給累壞,現在大部分的老師不寫如此,對於【鐵飯碗】,值得的很,無需顧慮讓自己找麻煩。假如我是一個孩子的爸聽到如此的消息傳播,我可能就會禁止小孩上學去了。
賀蘭的貢獻值得思念,很多好老師都是如此,只是他們的所作所為被大部分的俗稱米蟲界的老師給埋沒,獨特讓自己在社會中有一席地位,驕傲,就如前陣子某大學的美女老師、台灣麻辣教師等等,這些不盡然都是好老師,我本身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老師必須要有一個有【心】的老師,儘管,自己的教學法不是說很好,但是不也是樂在其中嗎?

報告者:柯曉玄

zzzz7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原本為書籍出版品,書籍介紹:
作者: 蘿貝塔‧葛斯派瑞/著
譯者: 林士皓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1 年 05 月 10 日

二、電影簡介:
本電影為Miramax公司電影原著小說(Miramax為迪士尼旗下之電影公司所拍攝之影片諸多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或得獎者)。
演員:梅莉.史翠普、艾當.昆恩、葛蘿莉亞.伊斯特芬、安琪拉.巴塞特/主演
潘蜜拉.葛瑞/原著劇本
韋斯.克拉門/導演。
• 本書內容曾拍攝為紀錄片並於1996年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
• 1999年威尼斯影展競賽片,1999年台北電影節參展片
• 入圍7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及最佳女主角
• 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並由二度奧斯卡金像獎影后梅莉史翠普與音樂界天后葛羅莉亞伊斯特芬首度攜手演出。

三、故事大意:
  蘿貝塔.葛斯派瑞在一九八0年一個炎熱的夏日,來到紐約市,帶著兩個小兒子,一個破碎的婚姻,和一輛載滿小提琴的老車。她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賺錢為生,重建她的生活。最後,她來到東哈林區,在一間公立學校裏教音樂,卻適逢紐約市最艱困的時期:生活環境及預算裁減,威脅要將她和小提琴學生的課程結束掉。
  這些年以來,葛瑞派瑞對她學生的熱誠奉獻,成為東哈林區小提琴課程的推動力;一千多位中小學生(包括她自己),不顧一切險阻,在課堂上揚起琴弓和夢想,並發現了音樂使社區更豐富團結的力量。
  「她讓我們看見城市生活的理想象徵──各個種族的人合力辦到一件困難的事:製造音樂。」──湯姆.布洛柯,取自NBC夜間新聞的「美國大特寫」。

四、Meryl Streep (1949)女主角簡介:


◎ 1978 女配角 越戰獵鹿人 (Linda)
◎ 1979 女配角 克拉馬對克拉馬 (Joanna)
◎ 1981 女主角 法國中尉的女人 (Sarah)
◎ 1982 女主角 蘇菲雅的選擇 (Sophie)
◎ 1983 女主角 斯克伍事件 (Karen)
◎ 1985 女主角 遠離非洲 (Karen)
◎ 1987 女主角 紫苑草 (Helen)
◎ 1988 女主角 暗夜哭聲 (Lindy)
◎ 1990 女主角 來自邊緣的明信片 (Suzanne)
◎ 1995 女主角 麥迪遜之橋 (Francesca)
◎ 1998 女主角 親情無價 (Kate)
◎ 1999 女主角 春風又化雨 (Roberta)
◎ 2002 女配角 蘭花賊 (Susan)


五、心得訴說:
看完這部1999年發表的電影春風又化雨之後,我感動身受,其實像這樣一直會為了音樂而維護音樂的人實在太少了。每個愛樂者都因為自己的生活利益去活他自己,雖然他熱愛音樂,但是要說到為音樂而活,可能會一笑置之,退避三尺。可不是,在音樂教學上,每個人遇到如此這樣的問題時,他都也許會回答:「只要能賺錢,管他三七二十一,幹麻要花那嚜多心思在學生身上呢?……」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學生無論如何,重要的還是老師的教學態度,你大可因為學生在音樂領域中不是很有心的狀態下去慢慢輔導,對於放棄,利用上課大部分的時間談天說地,等待學費單的領取等等總總,這些都不是一個真正教音樂的老師應該有的作為,其實音樂教學是很難的。
這位單親媽媽除了賺錢貼補家用以外,重要的是,她在音樂教學上視孩子們如同自己的孩子,跟他們玩在一塊,雖然遇到了很多不安分的學生,但是他依然堅立,為了要讓小提琴在學校發揚光大的理念走入人群,她堅信音樂可以改變一個小孩的思維和學習狀態及思考模式,如此一般,這位老師做了好久的小提琴老師的工作,將近十幾年,造就了很多從小時候就不怎樣起眼又調皮的學生成為一流的小提琴演奏者,你會發現她對於音樂熱誠是延綿不斷的,更重要的是,她不會時間長久的關係而怠慢自己的教學理念,並且他每時每刻都還是很活潑,以自己的專業來取勝孩童不足的學習意念。
她是一個嚴師。在音樂領域中,她崇尚追求完美,音樂絲毫在每個音符上都要有『心』,她常常用這個字來教育自己的學生,並且也如此教導自己的孩子。因為達到專業的需求,她鼓勵學生,並且有話直話直說,並要求學生做到每個細節,讓孩子在往後的日子上,基礎會更為穩固,在音符之中的飄逸,都有種『心』的需求、『心』的撼動。
每一年的固定一個時間,她都有一個師生發表會,而這些發表會是要讓家長看自己的孩子內心的改變。而在有一次,因為某種因素,音樂班要被停辦,這位老師為了一切去挽回終究還是失敗。結果有一次的際遇,卡內基的一位小提琴家得知此消息,就幫助他們募款,並且讓他們能夠在卡內基成功演出。這位小提琴家艾桑史坦說了兩句很重要的話,也是個很有意義的兩句話:「1891是由柴科夫斯基指揮開幕典禮音樂……」、「在這裡可以聽到鋼琴家霍洛維滋的於響……那裡可以聽到音樂家拉赫曼尼諾夫的琴聲……那裡也可以聽到小提琴家海菲滋的琴聲……」其實這句話感動我的內心,讓我能夠從他所說的這幾句話去思考其意義價值,那些大師的風采來自於背後教導的老師。
  這位女老師在家裡常常舉辦沙隆音樂,並且教育自己的孩子在音樂上的專業。我很希望自己的家庭以後也有這樣的展現,不僅如此,我還要學習這位女老師對於音樂的熱誠,用『心』去展現每一個音符,雖然我不是很喜歡教學,但是我可以從這部電影中得著我想要的思維,進一部擴張自己的境界。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了一些現代關聯性的思想,並且讓我探討了對於音樂教學的看法,提出幾個思考層面,此層面沒有對與錯,只是看法上的著點不一樣,以下是我的思維以及觀察理念:

六、思考中的迴響:
其思考之首部曲:
思考:
  現代音樂教育的老師現象?
啟發:
  在現代社會中,對於國高中、國小的音樂老師其實我不予置評,到目前還沒有一個是我覺得認同的老師,所謂的『好』並不是技巧好、會聽學生的話那一類的老師才叫好,我本身在國小到國中的學校並沒有好的音樂教育,許多老師大多都跟著流行音樂潮流走向音樂欣賞的課程【聽流行音樂】,這沒有說很不好,但是一般的學生並沒有簡單的音樂知識是否能夠讓這些老師繼續用他們的方式教學,我似乎懷疑他們的專業以及道德。
  對於音樂社教師或家庭音樂教師,我更不予置評,雖然還是存有不錯的老師,我也相信其專業,但是真正打從心裡去教學的沒有一個,他們常常在心中說一句話:『不練琴……你家的事,我何必要每一次陪著你練習……算了吧!……』這個真的很要不得,一開始就真的要跟家長及學生說清楚學音樂的一些想法,但是呢?大多都憑著自己的技術去教學,而讓專業思維的理念被埋沒……

其思考之二部曲:
思考:
  現代的家長認為音樂可以幫助孩子解壓?
啟發:
  孩子在補習階段中,難免有壓力的負擔,但是往往家長都會藉著學音樂來抒發孩子內心的情緒,當你是個老師是否要跟著教學,還是要直接了當的跟家長說,學音樂的艱難總總等等。我覺得這都是個問題所在,有些老師想要當個好老師,但是又不能隨隨便便賺取別人的辛苦錢,所以就只能聽從音樂社老板的指示去教學,確實很不錯,賺到很多不會辛苦就能得到的錢,你或許會為了如此而心煩意亂。老實說,解壓的方式很多,一般的家長都誤會原來的意義了,學音樂可以解壓的話,那本身學音樂的愛樂者就不會叫苦連天了。這些孩子大多都不練琴,而且學到出了問題,所以罪魁禍首就是那為音樂社的老闆,如果事先告知,現在就不會有人會為了解壓去學習藝術理論,此舉真的很『笨』。




其思考之最終曲:
思考:
  現代音樂社的老闆為了讓社賺錢做了一件大事?
啟發:
  這個電影最要探討的個問題就在於這個思維。音樂社老闆往往在讓社裡的業績蓬勃生長,會告知教師不能跟小孩太過接近或太過好,其實他只是為了要讓小孩不會因為跟老師太好而讓這位學生不想去音樂社上課,反而變成這位老師的門徒,這樣一來,音樂社就會大失血,不過也沒有差多少,但是老師一旦做了這種事,肯定掃地出門。我本身就很看不起音樂社,就是因為有很多這樣的老闆,為了賺取利益,奮可讓學生學到的是沒有興趣的教育,就因為如此,現在很多小孩因為跟老師玩不起來而放棄音樂,是音樂社老闆沒有觀察到嗎,還是另有商機?我想這是我們要去探討的價值觀,學音樂不能讓這個市場變得黑暗,音樂社雖然開啟是為了要讓大學生有賺錢機會【說的太好聽,根本就是要賺大錢……】,但是限制了師生最重要的關係,是否會讓最單純的『心』變質了。說到這裡,有一些老師因為自己個性的關係,而讓學生喪失學習音樂的意志,是不是很不專業,雖然口口聲聲說很照顧學生【我看這位老師要改改個性,否則會持續一害另一個喜歡音樂的學生】,是不是很打自己的耳光,所以要當老師的必需要讓自己擴展開來,並擴張自己的境界,多觀察四周圍發生的事情,否則會持續當一隻井底之蛙,永遠殘害學生為目的,漸而傷己。

報告者:柯曉玄

zzzz7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